鈦換熱器工業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制造業等工業的基礎。整體而言,我國的鈦產業鏈處于高低端供需狀況迥異的結構性失衡狀態。
我國是鈦礦資源的儲量大國,但純度較高的鈦精礦仍需依賴進口;我國的海綿鈦產量已位列全球,海綿鈦總體供給量遠遠大于需求,但航空航天級高端海綿鈦產能仍然不足。
目前,鈦產業鏈中主要的附加價值在中、下游鈦材加工和應用。
在鈦材加工領域,我國高端鈦材產能相對匱乏,用于民航客機的鈦材目前幾乎全部來自進口。
2021年以后,商飛C919交付疊加運20大型運輸機的密集交付期,對高端鈦材的需求將明顯放量。
在鈦材加工技術中獲得重大突破的企業,將優先分享中國航天航空大發展的紅利。
供給收緊推動價格上漲
我國鈦材加工工業主要集中于陜西寶雞,當地絕大多數鈦加工企業的粗放型生產對渭河流域水質造成較大侵害,目前已成為環保監察的重點目標。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報》2018年8月30日報道,環保督察“兩斷三清”使陜西省寶雞市鈦企95%停產關門。